星空mv梦幻mv天美m

星空mv梦幻mv天美m
校园要闻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学科竞赛水平——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时间 :2025年09月04日 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山西省对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意见,全面落实我校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创新创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全面推动我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培养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体系、实施“百亿工程”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提升计划、“小学期”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以及学科竞赛质量提升工程,统筹全校创新创业各类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面向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基本形成,以学科竞赛为主要抓手的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以赛促学,强基固本,基础学科竞赛成绩卓越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全力推动包括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力学、制图等教育部础类基础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取得显着成绩。2024年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这是我校在该类赛事中获得最好成绩;2025年在“金地杯”山西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得的146项奖励,其中:金地杯奖1项(大赛本科组仅设1名最高奖项)、一等奖36项、二等奖65项,获奖总数全省高校排名第一。2025年在山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得的105项奖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5项,获奖总数全省高校排名第一。2025年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共获得的121项奖励。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3项,全省高校排名第二;2024—2025年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物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共获得的国家奖励43项和省级奖励72项,其中:国家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我校基础学科竞赛成绩的提升,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热情,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专创融合,突出特色,专业学科竞赛捷报频传

近年来,创新创业学院依托我校特色学科与国家一流专业的学科专业优势,开展有组织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通过承办全国础类学科竞赛,大力提升高水平学科竞赛的成绩,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02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承办了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太平洋精锻杯”第二届塑性工程实践与创新赛总决赛。在教育部材料类础类赛事:铸造工艺设计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塑性工程实践与创新大赛、失效分析大赛等四项顶级赛事中共获得国家一等奖10项,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2025年我校组织承办了全国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北方赛区)总决赛,2024—2025年我校共获得该赛事国家级奖励33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1项,国家二等奖16项。

2025年我校在设计艺术类国家级顶级赛事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由设计与艺术学院组织参加的教育部础类顶级赛事:第九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国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叁等奖8项。

2025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物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等各类重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彰显了我校在特色化学科竞赛和创新教育方面的卓越成效。

瞄准前沿,敢于碰硬,超级学科竞赛实力提升

在教育部础类赛事中,有两项参赛范围广、竞赛水平高、影响力大超级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受到全国各类高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从2024年起,利用“百亿工程”项目资助,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培优工作,2025年取得了历年来最好成绩,我校共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山西赛区奖励78项,其中金奖4项(其中3项推荐国赛)、银奖28项,获奖总数比2024年增长73.3%,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叁。2025年我校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山西赛区中共获得奖励2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有3项进入国赛,也是历年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健全机制,激励创新,创新创业生态基本形成

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以来,进一步完善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完成包括《星空mv梦幻mv天美m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星空mv梦幻mv天美m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星空mv梦幻mv天美m大学生学科竞赛分层分类管理办法》等9 个管理文件的制定,涵盖创新创业管理、学科竞赛、项目训练、导师遴选、平台管理、赛事培优、教学实践以及专家委员会运作等多个方面。同时,对全校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实行统一备案管理,完成 335 名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聘任工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教育实践基地31个。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已成为学生评先选优、研究生推免,指导教师的研究生导师认定、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事项的重要评价依据。全校创新创业生态及统筹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形成。

初审:赵 敏

复审:吴 锋

终审:王平平